运动指南

【长寿指南】跑步:可以逆转衰老的运动,这么做才真正有效

跑步是最简单且收益最大的一项运动。只要你找到适合自己的跑步节奏,有一双舒适的跑鞋,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,慢慢就会感受到跑步带来的乐趣和健康益处。




如果有一种方法能让你年轻5岁、减少心脏病风险、提升大脑健康,还能让你每天都充满活力,你愿意尝试吗?

答案其实很简单:跑步

跑步是如此纯粹,纯粹到看起来甚至有些“无聊”。它没有激烈的身体对抗,观感上也缺乏难度高超的技术动作,但实际上,它不但是天生属于人类的运动,还有非常充分的证据证明,跑步可以延缓衰老,让你可以拥有更长的健康寿命。


1

我们为何擅长奔跑

人类生而会跑,尤其是长距离、长时间的耐力跑。耐力跑是人属动物在大约200万年前演化出来的特性。


长长的富有弹性的跟腱,缓冲能力与弹性俱佳的脚弓,以及较长的下肢和较短的脚趾,这些生理结构使得人体在跑步时能够很好地存储和释放能量。


虽然人类是灵长动物界的“小短手”,与黑猩猩相比,人类前臂质量占身体总质量的比例减少了大约50%,但这也大大减少了跑步时保持肘部定型需要的肌肉力量。另外,发达的臀大肌等也增强了跑步时的稳定性和协调性。


毫无疑问,跑步是一项耗能的运动,产热很高,但成为“裸猿”的人类不仅拥有发达的汗腺,体表毛发也大大减少,因此即使在高温环境下(极端天气除外)长时间奔跑也不成问题。



2

跑步对长寿有什么好处?

人类祖先为生而跑,当代人则为健康长寿而跑。下面是跑步有益长寿的几大因素:

降低心血管病风险。

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脏的泵血能力,减少高血压和动脉硬化。研究表明,与从不跑步的人相比,有跑步习惯者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分别降低了约30%和45%;即使每周只跑1到2次,累计时间约50分钟,距离大约9.6公里,也足以降低死亡风险。


那些长期坚持跑步的人则获益更大,其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比从不跑步的人分别降低了29%和50% 。

减少慢性炎症

C反应蛋白(CRP)由肝脏产生,是一种急性期蛋白,临床上可用于检测体内的炎症反应。高水平的CRP通常与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癌症等疾病风险增加相关,它甚至还会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、胰岛素抵抗和晚期并发症的风险。


跑步能够有效调节炎症反应,降低炎症指标,从而改善整体健康。根据一项纳入了14组随机对照试验、800多位患者的荟萃分析,适量的有氧运动显著降低了患者的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-6水平,且运动时间越长、运动次数越多,其效果越好。


增加寿命,延缓衰老


一项样本量多达50000多人的队列研究显示,在调整了基线年龄、性别、医疗状况等个体因素的影响后,跑步者比不跑步者的寿命能延长约3年,过早死亡的风险降低25%~40% 。


实际上,考虑到跑步对延长寿命的作用切实有效,只要身体允许,多大年纪开始跑步都不算晚。


另一项在亚洲开展的涉及40多万被访者的研究发现,与不运动的人相比,每周进行150 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的人,30岁时的预期寿命男性延长了4.2岁,女性则延长了3.7岁;60岁时,运动量大的成年人的预期寿命也有所延长,男性、女性分别为3.5岁和3.6岁。


目前,已经有人尝试揭开跑步等运动延长寿命的机理。研究发现,单次运动和长期运动都会增加细胞内端粒酶以及端粒酶反转录酶(TERT)的活性,从而通过维持端粒长度来延长寿命。

改善大脑健康,降低认知障碍风险。

学界已经发现,运动不足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一个风险因素。而跑步锻炼能增加大脑血流量,提升记忆力与认知功能,防止神经退行性变化。


脑组织中β-淀粉样蛋白斑块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标志,而在人类和动物研究中,运动可以减少脑内的β-淀粉样蛋白负荷,并通过激活免疫细胞来促进β-淀粉样蛋白的清除。


经常锻炼还能降低大脑和外周血中IL-1β、TNF-α等促炎细胞因子水平,可预防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神经元损伤。运动还能够刺激神经营养素(比如脑源神经营养因子BDNF)的合成与释放,BDNF对神经元的存活、突触可塑性和记忆形成具有重要作用。


3

零基础应该如何开始跑步?

心动了?如果你此前没有定期跑步的习惯,不妨先阅读下面建议。对于老人来说,需要采取渐进且谨慎的方式,以确保安全并逐步增强耐力,避免过度劳累。

1.咨询医生并获得建议


在开始任何锻炼前,年长者最好都咨询医生,确保没有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疾病。任何不适合运动的病症,不仅可能会限制锻炼效果,甚至可能危害健康。


2.选择合适的鞋子


一双穿着舒适的、能够提供足够支持、缓震和稳定性的鞋子,既可以减少受伤风险,又能让运动过程更加舒适。


3.从步行开始


对于初次接触跑步的人来说,从走路开始是一个很好的方法,可以提高心血管耐力,增强肌肉力量,更重要的是,这会帮助你习惯定期运动。建议尝试每次步行10~15分钟,每周3~4次,逐渐增加时间和频率。


4.慢慢转向步行+跑步交替


当你能够舒适地步行20~30分钟时,可以开始引入短时间的轻松跑。尝试建议:先5分钟快走热身;交替进行30秒的跑步和2~3分钟的步行,总时间控制在15~20分钟;渐渐地你可能会觉得跑步变得越来越轻松,此时可以逐渐增加跑步时间,减少步行的间隔,坚持几周。


5.逐步进阶,倾听身体的反馈


随着耐力提高,可以尝试连续慢跑30分钟,但不要急于求成,注意身体在跑步时的反馈。如果感到疼痛、头晕或任何不适,立即停止并休息。


6.热身与拉伸,休息与恢复


运动前应先做动态拉伸或步行热身,让身体适应运动;结束时进行缓慢拉伸,避免受伤。跑步不需要每天进行,特别是对于初跑者或老年人,可隔一天一跑,让肌肉和身体状态有时间恢复,以更好地开展下一次锻炼。


7.坚持


找到适合自己的跑步速度和训练频次,并坚持下去,是增强耐力和力量的关键。坚持跑步不仅会提升健康和精力,也会巩固坚持运动下去的自信。


4

有基础后,不同年龄段可以怎么跑

科学研究表明,不同年龄段的最佳跑步方式并不相同,30岁可以挑战极限,而一旦超过60岁,就可能更适合跑走结合。对于有一定运动基础的跑者,可以参考以下建议。

总体原则:控制心率


以最大心率(220-年龄)为参考,避免心肺过载。另外,建议结合适当的力量训练来强化肌肉、保护关节,并通过拉伸放松、充足睡眠、均衡饮食来促进身体恢复和保证营养所需。


30~39岁:基础耐力+心肺提升


这一年龄段以打好基础、培养跑步习惯、提升心肺功能为目标。跑量以每周3~5次、每次30~60分钟、配速5分30~7分30的轻松跑为参考;低强度有氧跑(占比80%)与间歇跑(占比20%)结合,可以有效增强心肺适应能力;配合深蹲、弓步、核心肌肉训练,可以稳固跑姿,减少运动损伤。


对于非专业运动员、非专业跑者来说,要避免过度冲刺和高频高强度训练,每周跑量不超过60公里,既能防止关节和心血管过载,也能预防慢性疲劳,配合适量的拉伸、瑜伽等柔韧性训练还可以保护肌肉。


40~49岁:稳定有氧+关节保护


该年龄段以保持耐力和健康心肺,降低受伤风险为目标。跑量以每周跑3~4次,每次30~50分钟、配速6分~8分(能够轻松聊天)为参考;建议减少高强度间歇训练,改为快走+慢跑交替的方式,以减轻关节压力;重视核心力量,强化腰腹、大腿肌肉,提高运动稳定性。不论男性还是女性,40岁后肌肉开始流失,建议每周配合2次抗阻力训练,比如深蹲、硬拉、平板支撑等,视能力而行。


50~59岁:关节保护+低冲击训练


这一年龄段以维持心肺健康、减少肌肉流失、增强灵活性为目标。跑量参考每周2~4次、每次20~40分钟的低强度慢跑,或者快走+慢跑交替(如2分钟慢跑+3分钟快走,循环5~6组)。


注意减少连续长跑,避免关节过度磨损;选择公园土路、塑胶跑道等软性路面,减少对关节的冲击。适当补充蛋白质(牛奶、豆类、鱼肉等)可以减缓肌肉流失;柔韧性和力量训练则可以提高肌肉支持力。


60~69岁:低冲击+全身健康


该人群以保护心血管、减少跌倒风险、保持灵活度为目标。训练量以每周快走2~3次、每次40~60分钟为参考,可以适量加入慢跑(6分~7分配速);训练重点在于加强腿部力量和核心稳定性,减少摔倒的风险。


建议配合更多的交叉训练(游泳、太极、骑行、瑜伽等),来增强肌肉力量和协调性。这一人群应注意控制心率,避免剧烈运动或长时间连续跑步;营养方面要适当补充钙+维生素D(如牛奶、深色蔬菜等),预防骨质疏松。


70岁及以上:健康活动为主


高龄老人以维持心肺功能、减少跌倒风险、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。训练以快走为主,有条件的可以加强柔韧性和力量训练(瑜伽、弹力带为主)。


此年龄段预防跌倒十分重要,跑步或其他锻炼时都应选择平稳的路面,避免高冲击运动,一般情况下不建议长距离跑步,同时更加多关注心率和血压,避免过度疲劳。当然也要适量补充蛋白质+钙+维生素D,防止骨折,减缓肌肉流失。


毫无疑问,你可以将跑步作为对抗时光的武器,当然也可以放下所有目标和包袱,纯粹地去迎接跑步时强风的吹拂。把跑步融入生活,既可以享受运动的乐趣,也可以收获持久的健康与活力。


参考资料:


[1] Bramble, D., Lieberman, D. Endurance run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Homo. Nature 432, 345–352 (2004). 

[2] Michael Günther, Robert Rockenfeller, Tom Weihmann, Daniel F.B. Haeufle, Thomas Götz, Syn Schmitt, Rules of nature’s Formula Run: Muscle mechanics during late stance is the key to explaining maximum running speed,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, Volume 523, 2021, 110714.

[3] Lee DC, Pate RR, Lavie CJ, Sui X, Church TS, Blair SN. Leisure-time running reduces all-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risk. J Am Coll Cardiol. 2014 Aug 5;64(5):472-81.

[4] Hayashino Y, Jackson JL, Hirata T, Fukumori N, Nakamura F, Fukuhara S, Tsujii S, Ishii H. Effects of exercise on C-reactive protein, inflammatory cytokine and adipokin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: a meta-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. Metabolism. 2014 Mar;63(3):431-40.

[5] Joshua Denham, Maha Sellami, Exercise training increases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gene expression and telomerase activity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, Ageing Research Reviews, Volume 70, 2021, 101411.


 

+1
0

好文章,需要你的鼓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