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绪指南

深度解读衰老新标志!别让“不起眼”的孤独成为衰老帮凶

国际顶尖学术期刊《细胞》发布重磅综述,新增了两个衰老标志物,其一就是心理-社会隔离。出乎大家意料的是,在一众分子和细胞通路中,孤独竟被放在了核心位置。我们一直强调身心健康,这次衰老干预的“风”终于吹到了老年心理领域。

 


“孤独感”终于在衰老领域得到正名了!4月17日,国际顶尖学术期刊《细胞》发布了重磅研究,正式将“心理-社会隔离”列为新增的衰老标志之一[1]。

null
14大衰老标志示意图总览及其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。图片来自参考资料[1]。

在最新衰老标志示意图中,心理-社会隔离被放在了核心位置,表明其可通过神经-内分泌-免疫等通路与外层的13个衰老标志相互作用,加速衰老进程。心理-社会隔离具体是怎么影响衰老的呢?

新综述为何把心理因素定位成衰老标志物?

2023年,洛佩兹·奥廷(López-Otín)等人将最初的9个衰老标志物增加到了12个,在今年新发表的综述中又增加到14个。洛佩兹坦言,此前的12个衰老标志物具有内在局限性,即在分子通路上密切相关,对衰老干预有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的作用。

而且,新综述中表明,虽然衰老目前还没有被视为一种疾病,但WHO已经将“与衰老相关的内在能力下降”定义为一个疾病类别。内在能力是指,个人在任何时间点可以利用的所有身体和心理能力的综合体。可以看出,衰老不止与身体有关,心理因素也是其衡量标准之一

null
图片来自pixabay。

然而,洛佩兹认为,由于一直以来都过度关注分子和细胞通路,反而让大家忽视了衰老的另一个特征——心理-社会隔离。他们表示,之所以将心理-社会隔离作为新的衰老标志物,是因为其满足了衰老标志物的所有标准。具体如下:

1.随时间推移与衰老存在相关性

与身体机能下降、运动不协调、记忆力减退和反应能力降低一样,衰老通常也会伴随着从社会活动中逐渐(自我)边缘化,导致社会和情感联系减弱。

2.强化这一现象会加速衰老进程

社会和情感联系的减弱及其产生的心理或精神健康问题,如焦虑、抑郁、孤独感以及睡眠模式紊乱,本质上具有致病性,从而加速衰老[2]。而且,社会支持是临床评估中量化的变量之一,缺乏社会支持被认为是健康状况不佳的预后标志。

3.减弱这一现象可延缓衰老,增加健康寿命

一项随机临床试验表明,团体活动和支持系统不仅可以帮助个体恢复其心理和社会功能,改善主观健康,还可以降低老年人的死亡率[3]。在小鼠中,成年个体和老年个体之间的社交互动,可以延长后者的健康寿命[4]。

心理-社会隔离:被排除在群体之外

可以发现,这篇综述中并没有对心理-社会隔离进行明确定义,因此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对其进行了总结,即个体在心理和社会层面上与他人产生疏离感或缺乏联系的状态。这种隔离不仅涉及物理上的独处,还可能包括情感、社交或文化上的脱节。它可能导致个体感到孤独、被排斥或无法融入社会群体,进而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交功能。

简单来说就是:一个人受某种因素限制,导致社交接触减少,内心的孤独感不断增加,甚至对社会关系感到无所适从

null
图片来自pixabay。

举个例子,不少老人因身体机能下降、子女疏于陪伴或社区活动匮乏,逐渐与社会脱节。他们认为自己是家人和社会的负担,出于不要“添麻烦”的想法,会主动减少社交。长此以往,孤独成为习惯,老人就更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,形成恶性循环,最终在心理和社会层面都形成“隔离”。

更可悲的是,某些商家竟利用老人的这种心理,兜售虚假“社交课程”或高价保健品,进一步加剧他们的心理负担。这一点可以看看长寿之家changshou.com以前的文章《老人长寿吸子女福气?这观点不但不科学,而且很恶毒!》

心理-社会隔离如何成为衰老“加速器”?

科学研究早已证实,心理-社会隔离绝非简单的“情绪问题”,而是通过多重生理机制直接加速衰老

神经内分泌系统被激活

长期经历心理-社会隔离,个体会产生焦虑、抑郁、孤独以及睡眠障碍等心理或精神问题,从而激活下丘脑-垂体-肾上腺轴(HPA轴),持续分泌皮质醇等压力激素,诱发代谢、免疫功能等方面的疾病,从而加速衰老[1]。

炎症因子暴增

《神经科学和生物行为评论》上的一项荟萃分析表明,孤独、社会孤立分别与体内炎症因子IL-6、CRP水平升高显著相关[5]。《大脑行为和免疫》杂志上研究则发现,单独生活的参与者体内suPAR(全身性慢性炎症的指标)水平更高[6]。而慢性炎症就如同体内“野火”,会加速细胞老化

脑萎缩与认知衰退加剧

研究发现,社交越少,总脑容量和与认知功能相关的区域脑容量越少,白质病变(会导致认知功能下降、感觉异常等)体积越大[7],大脑颞叶、额叶和海马体等区域的灰质(负责记忆和处理信息)体积越少[8]。同时,哈佛医学院和北京大学联合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,孤独组在随访的12年中认知能力下降速度快约20%[9]。换句话说,缺乏社交互动,等同于让大脑“慢性缺氧”

增加全因死亡风险

国际权威期刊《心理科学观点》上的研究显示,孤独/社会孤立导致的死亡风险与2级和3级肥胖相当,会使中老年人的死亡风险分别增加26%和29%,且在小于65岁的中年人群中更明显[10]。

谁在制造老年人的“孤独牢笼”?

心理-社会隔离的蔓延,背后是多重社会问题的交织:

子女“隐形失陪”。年轻人忙于工作,往往忽略老人的情感需求。一项针对2.8万名中国老人的研究发现,每天有社交互动且获得帮助的老人,寿命显著更长[11]。但现实中,许多子女连每周一通电话都难保证。

社区支持缺位。部分社区老年活动流于形式,或仅聚焦“拍照宣传”,未能真正满足老人的社交需求。更讽刺的是,老年大学等资源在大城市过剩,偏远地区却一“位”难求。

null
图片来自pixabay。

科技鸿沟加剧隔离。老人对智能手机、社交平台操作不熟,难以融入数字化社交。某些平台算法甚至不断推送“孤独营销”内容,将老人困在信息茧房中。

打破隔离,让老人“重返社会”

社交是帮助老人更好融入社会的一种必要手段,也是老人改善心身健康状态的有效措施,尤其是与年轻人之间的互动。

大量研究证明,多社交尤其是运动类的休闲活动,可以帮助老人改善认知[12]、降低功能障碍和全因死亡风险[13],甚至可以通过延缓端粒缩短进行衰老干预[14]。而几代人共同生活的社区或家庭,可以为老人提供最佳支持,并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[15]。

null
图片来自pixabay。

因此,打破老人内心的孤独,除了来自家人的关心,还可以鼓励他们多参与有效社交,都有益于延长健康寿命。有效社交的具体方法可以参考《【长寿指南】看似没意义的老年活动,却是长寿的强大辅助》,这里我们总结了几个要点:

1.子女尽量多与老人沟通交流,老人也应主动向子女表达自己的感受;
2.多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,也可以报名老年大学,或加入志愿者队伍,积极分享、敞开心扉;
3.身体允许的情况下,首选广场舞、羽毛球、乒乓球或小团体快走类的休闲活动,实在不行,打电话或者视频聊天也是可以的;
4. 最好每天都有社交安排,并在社交中保持开心、放松的情绪。

对于不善于社交或喜欢独处的人来说,通过练习冥想来增强心理弹性,也能收获长寿收益。具体的冥想方式,我们在《123岁最长寿老人仙逝,我们挖掘出了她最核心的长寿秘诀》中有详细介绍。

最后,长寿之家想说:老人的孤独不是个人悲剧,而是社会文明的“照妖镜”。警惕“心理-社会隔离”这颗隐形炸弹,为老人组织简单的社交活动、用心聆听老人的倾诉,或许就能成为延长生命的关键一步,让每位老人真正实现“健康长寿”。


 


参考资料:


[1] Kroemer G, Maier AB, Cuervo AM, et al. From geroscience to precision geromedicine: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aging. Cell. 2025;188(8):2043-2062.

[2] López-Otín C, Kroemer G. The missing hallmark of health: psychosocial adaptation. Cell Stress. 2024;8:21-50.

[3] Pitkala KH, Routasalo P, Kautiainen H, Tilvis RS. Effects of psychosocial group rehabilitation on health, use of health care services, and mortality of older persons suffering from loneliness: a randomized, controlled trial.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. 2009;64A(7):792-800.

[4] Cerro EDD, Ceprián N, Félix J, De La Fuente M. A short so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adult and old mice improves the homeostatic systems and increases healthy longevity. Experimental Gerontology. 2021;158:111653.

[5] Smith KJ, Gavey S, RIddell NE, Kontari P, Victor C.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oneliness, social isolation and inflammation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. Neuroscience & Biobehavioral Reviews. 2020;112:519-541.

[6] Matthews T, Rasmussen LJH, Ambler A, et al. Social isolation, loneliness, and inflammation: A multi-cohort investigation in early and mid-adulthood.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. 2023;115:727-736.

[7] Naoki Hirabayashi, Takanori Honda, et al. Association between frequency of social contact and brain Atrophy in Community-Dwelling Older People Without Dementia. Neurology. 2023, 101 (11) e1108-e1117.

[8] Chun Shen, Edmund T. Rolls, et al. Associations of social isolation and loneliness with later dementia. Neurology. 2022, 99 (2): e164-e175.

[9] Donovan NJ, Wu Q, Rentz DM, Sperling RA, Marshall GA, Glymour MM. Loneliness, depress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older U.S. adults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. 2016;32(5):564-573.

[10] Holt-Lunstad J, Smith TB, Baker M, Harris T, Stephenson D. Loneliness and social isolation as risk factors for mortality.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. 2015;10(2):227-237.

[11] Wang Z, Zheng Y, Ruan H, Li L, Duan L, He S.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activity frequency and overall survival in older people: results from the 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 (CLHLS).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& Community Health. 2023;77(5):277-284.

[12] Wang J, Liu J, Wang X, et al. Association between change in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improved cognitive function among older adults in China: A national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. Health &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. 2022;30(6).

[13] Gao M, Sa Z, Li Y, et al. Does social participation reduce the risk of functional disability among older adults in China? A survival analysis using the 2005–2011 waves of the CLHLS data. BMC Geriatrics. 2018;18(1).

[14] Jin Z, Liu X, Guo H, et al. Sex-specific modulating role of social support in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oxidative stress, inflammation, and telomere length in older adults.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. 2024;47(6):1040-1051.

[15] Shen C, Wang D, Gao X, et al. 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the number of family generations on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for centenarians: a study in a Chinese ‘longevity city.’ Psychogeriatrics. 2023;23(6):908-917.


+1
0

好文章,需要你的鼓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