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衰老标志”(Hallmarks of Aging)的创始人卡洛斯·洛佩斯-奥廷(Carlos López-Otín)在最新的一篇《细胞》综述中指出,未来人们更应该通过“精准衰老医学”的方式,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,因人而异打造干预方案。
当然,像是DNA甲基化、端粒长度、炎症水平等等这些需要精确检测的项目,尚且需要更多数据和行业的支持。不过,简单基础健康数据,已经可以指导我们的干预方案了。
实际上,在智能时代关注自己健康的人一定能报出一长串自己的健康数据:比如BMI、体脂率、基础代谢率(BMR)、餐后血糖等等。不过如果你还关注自己的运动计划能否带来更好的长寿收益,那这个指标你绝对不可以错过:VO₂max。
VO₂max:最能体现长寿预期的健康指标之一
VO₂max即“最大摄氧量(Maximal Oxygen Uptake)”,是指在“极限努力有氧运动”的程度时,一个人能利用氧气的最大速率,用每分钟每公斤消耗的氧气量(mL/kg/min)来表示。
为什么VO₂max可以体现人的健康程度甚至长寿预期呢?因为人无时无刻不在做着有氧运动,而利用氧气的效率就显得至关重要了。

呼吸其实就是最简单最基础的“有氧”。人体运作需要的能量,都是靠线粒体来生产的,而线粒体产生能量需要氧气,氧气需要靠血红蛋白来运输。如果心脏每次跳动能泵出更多的血液,那么就有更多的血红蛋白来携氧,如果同时肌肉中有更多线粒体参与,就能产生更多的能量。
因此,VO₂max水平高可以说明人的:
• 心肺能力超群,肺部能呼吸氧气量大、心脏输出效率高;
• 能利用氧气的速度快,肌肉组织产生能量和代谢废物的能力强;
• 通常有规律运动的习惯。
而研究也发现这个数字确实与人的寿命相关。
为什么 VO₂max 和长寿相关?
VO₂max一个数值可以代表人体很多功能的综合水准:心肺功能良好可以减少老年心血管疾病风险[1],肌肉健康能有效的调控代谢,降低身体的炎症水平,减少各种因为年龄而产生的代谢类疾病风险,比如糖尿病[2]。
当然,要达到VO₂max较高的水平则需要保持规律运动的习惯,那么说明他健康管理意识较强,往往还有其他健康习惯比如规律饮食、保证充足睡眠等[3]。因此研究者发现VO₂max能有效的预测长寿。
JAMA的一项前瞻性研究跟踪了超过10万人,发现较高的VO2max和全面降低死亡率相关,处于最低四分之一(<18 mL/kg/min)的人死亡率是最高四分之一(>42 mL/kg/min)的四倍。并且提高VO₂max带来的长寿收益没有上限。[4]
不仅如此,更高的VO₂max水平甚至能抵消一些其他风险,比如吸烟、肥胖。甚至一个“瘦但不锻炼的人”和“VO₂max较高但是体脂也高的人”对比起来, 后者死亡风险更低[5]。
VO₂max多高算高?
坏消息是,VO₂max会随着年龄逐年降低,每十年下降10%左右;好消息是,就算老了,只要训练就有提高的空间。“健康长寿”说起来空泛,VO₂max可能让它变得具体很多。
比如,一个40岁左右的普通人应该能做到迅速爬楼(VO₂max=32),但是到了75岁,只有健康水平在最顶尖程度的人能做到了[6];年轻时长跑、爬坡、提重物上楼都是轻而易举的事,到了老了这些都成了奢望——不止是因为肌肉变少了,代表整体心肺功能和肌肉代谢的VO₂max也大大降低了。

不过只要坚持锻炼,哪怕到了七八十岁,也可能拥有三四十岁左右的普通人的体能和健康水平[7],这怎么不算是一种“返老还童”呢?

如何测量自己的VO₂max指标?
有了这个数值参考,接下来的问题是:我怎么测量?
最精确的方法是在跑步机/登山机上带上面罩(一种呼吸气体分析仪器)开始疯狂运动,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到极限,机器会直接给出测定值。在部分专业的健身房、运动康复中心可以找到这项服务。
如果不通过专业仪器,也有一些通过心率、年龄、体重等来粗略估算的办法: https://www.omnicalculator.com/sports/vo2-max
另外,一些智能手表有这个功能,但是因为佩戴的时候表背的传感器和皮肤的位置难以保持相对固定,所以测定的绝对值会经常不准。不过如果长期跟踪记录,可以通过相对差值来帮助判断是否有增长的趋势。

怎么提高VO₂max水平?
以下几种训练方式能帮助你提升VO₂max水平:
每周1-2次略超出自己耐受范围的有氧运动:
比如对于比如完全不运动的人,可能快走就算剧烈了;但是对于能慢跑半小时的人来说,可能挑战的方式是间歇加速。
随时随地来10分钟HIIT
更短时间、更大强度的有氧运动。不管是哪一种训练,一旦身体感觉适应了、没有挑战了,就变换项目或者增大强度。
减肥
因为VO2max是相对于单位体重来计算的,当然有氧运动本身就可以起到不错的减肥效果。
更高的VO₂max不但能提高我们的运动表现,也能提高我们生活的表现,当然还有我们最重视的健康长寿:没有什么比七八十岁还能自己提着行李赶飞机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更令人兴奋了。
参考资料:
[1] McMurray RG, Ainsworth BE, Harrell JS, Griggs TR, Williams OD. Is physical activity or aerobic power more influential on reduc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? Med Sci Sports Exerc. 1998 Oct;30(10):1521-9. doi: 10.1097/00005768-199810000-00009. PMID: 9789853.
[2] Leite SA, Monk AM, Upham PA, Bergenstal RM. Low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in people at risk for type 2 diabetes: early marker for insulin resistance. Diabetol Metab Syndr. 2009 Sep 21;1(1):8. doi: 10.1186/1758-5996-1-8. PMID: 19825145; PMCID: PMC2762992.
[3] Flieh, S.M., M.L. Miguel-Berges, I. Huybrechts, M.J. Castillo, M. Gonzalez-Gross, A. Marcos, F. Gottrand, et al. “Associations between Food Portion Sizes, Insulin Resistance, VO2 Max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European Adolescents: The Helena Study.” Nutrition, Metabolism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32, no. 9 (September 2022): 2061–73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numecd.2022.05.017.
[4] Blair SN, Kohl HW 3rd, Paffenbarger RS Jr, Clark DG, Cooper KH, Gibbons LW. Physical fitness and all-cause mortality. A prospective study of healthy men and women. JAMA. 1989 Nov 3;262(17):2395-401. doi: 10.1001/jama.262.17.2395. PMID: 2795824.
[5] Wei M, Kampert JB, Barlow CE, Nichaman MZ, Gibbons LW, Paffenbarger RS Jr, Blair SN. Relationship between low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and mortality in normal-weight, overweight, and obese men. JAMA. 1999 Oct 27;282(16):1547-53. doi: 10.1001/jama.282.16.1547. PMID: 10546694.
[6] Liguori, G. (2020) ACSM’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. Lippincott Williams & Wilkins, Philadelphia.
[7] Mandsager, K., et al. (2018). Association of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With Long-term Mortality Among Adults Undergoing Exercise Treadmill Testing. JAMA. DOI:10.1001/jama.2018.12970